支持多維,請點擊我們贊助商的廣告

《天葬》  王力雄 著

第四章主權與實力(7)

【多維連載】

4、中國必守之地

依靠西藏自己的人口和資源,肯定無法建立足以抵抗外部軍事威脅的邊防,甚至難以建立可以有效遏止外部流民蠶食的邊防,而西藏又不能不建立邊防,那麼它唯一的選擇就是只有依靠一個大國,以獲得建立邊防的人力物力,或者乾脆由那個大國為它承擔整個防務。它能依靠哪一個大國呢﹖

西方國家顯然靠不上,雖然歐美有實力,對西藏獨立也最為同情,但畢竟與西藏沒有地緣關係,遠水解不了近渴。西藏在地理上夾在中國與印度兩個大國之間,這決定它別無選擇,不是依靠中國,就是依靠印度。西藏人自己也承認這一點﹕“西藏夾在中國與印度兩個大國之間總是左右為難,兩面壓、兩面擠,因為西藏的地理位置,總要靠一邊。”〔40〕歷史上西藏所以需要承認中國的宗主權,原因之一就是需要中國提供的軍事保護。然而未來西藏的獨立就是與中國分離,是對中國統治的擺脫,那麼僅憑其向外的慣性,也會使它自然倒向印度。何況達賴喇嘛及他治下的數萬西藏難民,還受了印度收養幾十年之恩。不管達賴喇嘛怎麼表示獨立的西藏將保持中立,最終的政治選擇並不是口頭允諾決定的。只要西藏沒有獨立建立邊防的能力,安全的需要就會使其從中立走向結盟。

我們先看西藏與印度結盟的可能性,以及由此對中國產生的影響。至於達賴喇嘛關於西藏留在中國之內實行高度自治﹙一國兩制﹚的設想,下一章再進行討論。

自古以來,西藏對印度就有很高程度的精神認同。由於印度是佛教起源地,篤信佛教的藏民族對印度始終保持一種精神上的崇拜和嚮往。曾在拉薩色拉寺學經十年的日本和尚多田等觀對此印象深刻﹕“西藏人認為印度是出聖人的國家,對印度避免進行批評,對它表示絕對的尊敬。在這一點上自古迄今絲毫未變。”〔41〕大量古代藏文史籍都把藏民族說成是印度王室之後,雖然後世學者們認為那無非是想與釋迦牟尼攀親戚的牽強附會,然而對藏民族的心理影響卻是長遠和巨大的〔42〕。共產黨進軍西藏後,向藏人宣傳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有些藏人就反駁說西藏一定要屬於哪的話,也是更應該屬於印度〔43〕。

從地理上,印度與西藏的交通遠比從中國內陸進藏方便快捷。在依靠畜力旅行的時代,從大吉嶺到拉薩只需兩周,而成都到拉薩則要費時三月。清末及民國時代,從中國到西藏上任或辦事的官員,不少人取道印度。即使繞一大圈,也比從中國境內走快得多。一九五○年以前的西藏,絕大多數貿易與印度進行,貴族子弟到印度上學,從西藏寄往中國的信也由印度中轉。那時的印度對西藏人生活的影響遠比中國為大。即使是今天,中國內地與西藏修通了公路,有了汽車和飛機,在西藏仍然會感覺印度離得更近。我從成都開車進藏,耗時近半月﹙路遇泥石流和塌方﹚,感覺經歷了千辛萬苦才到拉薩。而從拉薩只需一天,就能暢通無阻地到達邊境縣城亞東,再向南一點就是印度控制下的錫金。一九五○年達賴喇嘛即住在亞東的東嘎寺觀望解放軍進藏形勢,只要風頭不對,一抬腿就可以到印度。──有風險即去印度,這已經成為本世紀以來西藏上層人物的習慣動作。

印度是能夠為西藏提供邊防、足以和中國匹敵的大國嗎﹖在許多中國人心目中,印度是一個有許多貧民、暴力事件和古怪風俗、出產大量歌舞電影的落後國家。很多中國人還會沾沾自喜地回顧一九六二年的中印戰爭中印度軍隊如何不堪一擊。然而今非昔比,目前印度與中國的差距,已經遠非中國人自以為是的那樣大。

駐守西藏邊防的中國軍人最清楚這一點。他們直接面對印度。中國邊防至今還有一些段落靠騾馬運輸﹙甚至人揹肩扛﹚保證後勤,印軍一方卻已經普遍使用直升飛機。印度的綜合國力不如中國,軍費開支在八十年代卻曾達到中國的近兩倍。即使中國在九十年代大幅度增加軍費,也仍然沒有趕上印度10。一九六二年那場失敗的恥辱使印軍臥薪嘗膽,一九七一年打印巴戰爭,印軍表現就已經相當出色。據國外軍事專家評價,印度目前具有全世界最優秀、吃苦性最強、裝備最完善的山地部隊,能夠成功地抵抗中國的任何進攻。

印度歷史上長期經受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屈辱,獨立後演變成一種反彈式的擴張衝動。印度的開國總理尼赫魯曾在其所著《印度的發現》一書中寫道﹕“印度以她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銷聲匿跡。”獨立以來的四十多年中,印度幾乎向所有接壤的鄰國提出過領土要求。在邊境爭奪方面,它一直採取鍥而不捨的積極姿態。西藏的中國邊防部隊時刻都能感受來自印度的頑強壓力。

目前,在中印兩國有爭議的十三萬平方公里土地中,印度佔領著其中的四分之三,並且是地理環境好、資源也豐富的地區。至八十年代末,印軍在中印邊界集結兩個軍部,八個師,三十六個旅,以及空軍、情報單位等,總兵力已達二十多萬人,並擁有十四條公路幹線、六條空中航線、五條衛星通訊線路和十六個野戰機場,還有流亡的西藏人組成的“印藏特種邊境部隊”。《印度的軍事力量和政策》斷言﹕在印中邊界,印方擁有比中國更強的山地作戰部隊和火力,飛機也比中國先進。尤其在東線,步兵有著十八比一的絕對優勢。印度陸軍參謀長公開宣稱﹕印中邊境的局勢完全在印度的控制下。〔44〕一九六二年戰爭的積怨並未隨時間全部消解,戰敗的恥辱使印軍臥薪嘗膽,期待洗恥。而中國雖然取得當時的軍事勝利,卻因為主動撤回麥克馬洪線以北,沒有“收復”原來有爭議的領土。一九八七年,印度議會通過法令,正式在“麥克馬洪線”以南的中印爭議地區建立“阿魯納恰爾邦”,使其對爭議地區的佔領合法化。當時中國軍隊中有人強烈地主張再打一場中印戰爭,像一九六二年那樣收復失地﹙當然不會再放棄﹚,只因當時中共高層一心發展內地經濟,無意作戰,還因為後勤系統從技術上難以為戰爭提供可靠保證,最終作罷。迄今為止,中印兩方都存在主戰派。我多次聽到駐藏的中國軍人表示中印將來必有一戰的看法,據說同樣的論調在印方也同樣存在。

且不說這兩大亞洲巨人最終是否會戰,但存在某些危險因素是不可否認的,而按照國際政治的規則,有危險存在,就不能不做相應打算。外交努力和軍事準備都是重要的,但是從宏觀角度看,在中國與印度的未來關係中,對中國威脅最大就是西藏獨立。

弄清楚這一點,需要看一下達賴喇嘛的西藏地圖。一位採訪過達賴的臺灣記者看了那份地圖後,以一種震驚的口氣說﹕“那可是把中國砍掉了一小半﹗”

在一般大陸中國人的心目中,西藏就是中共建政後劃設的“西藏自治區”,面積一百二十二點八四萬平方公里,佔中國總面積的八分之一。然而達賴喇嘛的西藏卻從來是另一種概念。達賴喇嘛對西藏的範圍有一個定義──“所有藏人居住區”〔45〕,即藏文明覆蓋的全部地區。具體地,達賴喇嘛是這樣說﹕“我指的西藏,不只是共產黨所劃分的西藏自治區,也包括青海、甘肅、雲南、四川過去屬於西藏三區的地方,含有十個自治州和兩個自治縣。這些傳統的藏區,英語叫Tibet,涵蓋整個六百多萬西藏人民。它的現狀用一句政治術語來講,都是變成了中國的殖民地。”〔46〕

達賴喇嘛的西藏在漢語裡被稱為“大西藏”﹙還有一種將其按衛藏、康和安多而合稱為“三藏”﹚。

[多維主頁] [每日一章目錄] [上一章] [下一章] 


[請發表您的評論] [原書郵購]

明鏡出版社特別授權


多維信箱: cnewsnet@chinesenewsnet.com